故土寻根之旅
老家“总有人间一两风,填我十万八千梦”,我时常在老家的小院里潮湿的苔痕、傍晚烧起的炊烟、夜空中闪烁的星辰里,探索那使我心灵得以滋养的故土韵味。我的血脉在此生根发芽,我的记忆在此“小河才露尖尖角”。在村落的东北处有一座高高的山丘,当地人称其为“笔架山”或“文峰山”,因山的轮廓形似放毛笔的笔架而名声在外。传说它曾护佑过村里一代代寒窗苦读的孩童,具备无法言表的灵气。山的南面生长着旺盛的竹子,从山脚到山顶,密密麻麻布满了一片又一片翠绿,抚平了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的痕迹。幼时的我常常和小伙伴们爬上山顶,躺在柔软的青草上,透过叶缝看阳光,任由思绪飘向远方。竹子的清寂为山增添了几分神秘,每一次驻足欣赏都让我感慨万分。就如清代郑燮所言:“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从不炫耀自己,只是一味地默默生长,这也许正是竹之韵、山之骨。在村子的西边是一条清澈而悠长的溪流,每逢春日,桃花便如赶赴盛宴般绽开粉嫩的花瓣。春风拂过水面时,那些嫣然一笑的花瓣便顺着水流而下,香飘四溢,与水里的鱼儿共同奏出一曲生机勃勃的春日赞歌。村民们亲切地称这条河为“桃花溪”,它不仅是一片风景,更是我们儿时的乐园。夏日里,我和伙伴们一同戏水、捉鱼,每日皆有欢声笑语漂浮在桃花溪的上空。“春草如有意,更助十分的香”,春风得意之时,河畔青青的芳草亦令我沉醉不已。都说“最美不过夕阳红”,老家那傍晚的夕阳更为动心。夕阳如血落于地平线,将天空晕染成绚烂的红色,阳光下的小村庄被镀上一层耀眼的金辉。父亲最喜欢在这个时候带我们爬山观夕阳西下,transforms 的美景总是令他感慨万千,“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此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不在于惋惜时光流失,而是寄情于自然之美。那一个又一个殷红的落日在我记忆深处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岁月悠然流转中,我已经离乡数十年。城市的霓虹灯下有着无数让我朝思暮想的影子。但在我心里,“老家”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的概念。它是故乡的山水、淳朴的民风和家人幸福的脸庞;是儿时玩乐的嬉笑声、“小花狗”摇摇尾巴的欢喜模样;也是那一座承载我无限想象的文化名山“笔架山”和晚霞映红了的小河……这一切对我而言都是永恒的记忆符号与精神寄托,或许也只剩在那卷无尽深夜里值得我细细品味的风光故人图。记得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年以后偶尔再回到老家那座熟悉的小院,我不仅看到了家乡的变化和发展,看到了暮色里飘来的乡土炊烟依旧温馨如初;更从内心深处看到了那股“问渠”之清如许的力量——那是家国千年的文化积淀和对这片土地千百次的热爱在时光中沉淀出答案。“人间有味是清欢”,我想如是而已。
本文地址: http://rai.kub2b.com/article/16290.html
本文地址: http://rai.kub2b.com/article/16290.html